6月14日下午,体育教育学院党委在学院会议室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开展“‘学思想、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深化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工作双提升”主题教育学习和交流研讨。学院领导班子、党委委员、全体党支部书记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高月宏主持。
会上,高月宏结合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人才培养、建设教育强国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近四年校企合作发展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作了介绍。他指出,目前高校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招录不到满意的人才;二是毕业生不愿意去中小微企业。针对目前的就业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近期来陕的讲话精神,他强调,一是提高政治能力,要从党和人民的立场、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从繁杂的问题来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描述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结合自身工作, 共同思考对于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如何把握就业工作的大局。二是提升思维能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转换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三是提升实践能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 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学院探索出就业工作必须围绕社会需求、就业发展、学生就业意愿三个导向来调整改革的措施。对于学院前期推出的教师助力学生就业帮扶、校企合作等多项就业措施,高月宏说明了工作的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接下来的校企合作和毕业生就业推进工作等方面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安排。
院长马海涛针对本科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结合近期对年级、学生的走访调研和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了解,他表示,面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更加增强了我们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决心,我们要做好学生就业需求调研,有针对性的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育教学体系的完善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打造上下功夫。他强调,一是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理念,设计好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方案设计、大纲修订、课程教学评价、质量监控与反馈等环节做细做实,同时,做好实践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安排,确保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二是要秉持“以生为本,育人为先”办学理念,对于我们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利用难得的学习时光,心无旁骛的抓好学业,储备知识,刻苦训练,锻造好综合能力,树立明确的职业生涯目标和专业理想,培养其永不服输、愈挫愈勇的奋斗精神,以适应未来纷杂的社会。三是尽早做好学生分流。做好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调研,了解毕业生就业渠道需求特征,从一年级就开始根据学生特长和意愿进行分流,甚至按照需求进行分班,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开设课程,提升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促进多元化就业。
党委副书记李倩分享了关于就业工作的一些感想,一是要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调整就业理念。并分别从几组就业相关数据,以及目前学院两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五方面困境进行了阐述。二是要领会和把握国家关于就业的政策要求,在坚持办学特色、强化办学优势和提升就业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就业关乎民生,关乎社会稳定,关乎学校对外形象,是高校的职责,无法懈怠和逃避。要加强调研,守正创新,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三是成长是个人和集体的共同课题,要看到和承认自身的局限性,主动走出去看一看,听一听,丰富经验,改造认知。四是就业是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事情,要集思广益,动员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就业工作。
副院长许磊结合专业师范类认证的要求,对于校企合作,他表示,一是抓人才培养。专业师范类二级认证对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初次就业率要求不低于本省的平均水平,三级认证是必须达到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要通过人才培养,一部分要从基础教育这方面去就业,同时允许一部分人通过校企合作去就业。二是把握学生自愿的原则,正确引导。每年把握好校企合作的比例,安排好学生的课程和实习环节等工作,定向培养。三是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方要获得双赢,学生到企业后要提高自身的相关能力,为就业打好基础。四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院要制定和出台一系列文件制度来进行保障,便于双方进一步的合作和双赢。
随后,与会人员分别就校企合作的合作方式、学生的就业情况、课堂教学、辅导帮扶、实习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研讨,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高月宏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小结,一是就业工作要立足当下,进行长远的措施规划。要处理好剩余未就业学生的去向和市场人才需求与学院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出入两个方面的问题。在就业岗位和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要思考多样化的措施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加强学生的管理;二是分层实施、分类指导,如何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分类指导学生。三是关于校企合作,无论是就业工作还是未来学生选专项等,以学生意愿为导向,实施“一企一策”“一生一策”,以学生为核心,根据学生意愿处理好校企合作中的时间问题、工资待遇问题等,统筹各项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双提升。